科普 | 大熊貓是動物界的“活化石”和孑遺生物
大熊貓采食竹子
什么是“活化石”和孑遺生物?
自然界的某些物種,在現實中找不到與之近似的物種,但在化石中可以找到形態相似的,且這樣的物種從最早獨立演化的祖先開始,形態模樣上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那么,這樣的物種從化石證據看,演化過程呈現一條直線,沒有分支,也幾乎沒有中斷。從物種的起源和演化的角度說,這樣的物種就可以被稱為“活化石”。
“孑”的意思是單一。如果某一物種在歷史上曾廣泛分布,數量眾多,到了現代卻出現數量銳減,棲息地大幅度變小的情況,就被稱為“孑遺生物”。
概括起來,孑遺生物一定是“活化石”,而“活化石”不一定是孑遺生物。
大熊貓為什么被稱為“活化石”和孑遺生物?
從現有的研究證據看,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在大約800萬年前從熊科動物的共同祖先中獨立出來。從那時起,大熊貓開始單獨演化,歷經小種大熊貓、武陵山大熊貓、巴氏大熊貓,一直到現代大熊貓,大熊貓的模樣、身材一直沒有發生過大改變。人們看到現代大熊貓就能想到它們祖先的樣子。
從時間上說,始熊貓出現于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小種大熊貓出現在更新世早期,武陵山大熊貓出現在更新世早期和中期,巴氏大熊貓出現在更新世中期和晚期以及全新世早期,現代大熊貓出現在全新世早期,大熊貓的演化過程幾乎沒有中斷,可以稱得上“活化石”。
考古證據顯示,大熊貓在歷史上曾經活動在中國的西南、西北、華南、華中、華北甚至中國之外的緬甸,現代卻僅剩下四川、陜西、甘肅的部分區域,棲息范圍已經大面積縮減,符合孑遺生物的概念。(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