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千年區域極端旱澇地圖集》發布
近日,在第55個“世界地球日”即將來臨之際,中國地圖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復旦大學在北京舉辦“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主題活動暨《中國千年區域極端旱澇地圖集》新書發布會。
發布會現場
本次活動邀請了來自自然資源部、中國科學院、國家氣候中心、復旦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氣候變化相關研究領域的多名院士和著名專家學者出席,從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視角出發,就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環境因素、人地關系及其在中華文明塑造過程中的意義與價值等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活動發布了“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千年區域極端旱澇地圖集》。該圖集由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經10余年潛心研究編制,中國地圖出版社、中華地圖學社出版發行,是我國首部以極端旱澇氣候為主題的全國性歷史地圖集,是繼《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后歷史自然地理學界的又一精品力作。
該圖集以公元1000年至2020年為時間尺度,從卷帙浩繁的歷史文獻中系統梳理出中國主要氣候區劃1000年以來發生概率為10%(即“十年一遇”)的極端旱澇歷史數據。圖集在已有歷史數據基礎上新增了華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1000—1469年間11312個有效旱澇分級數據和1470—1949年間的5459個有效旱澇數據,提供了一套嶄新且系統的中國旱澇時空分布歷史數據,對認識百年乃至千年尺度上的中國東部干濕變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該圖集充分利用地圖特有的時空演變和動態感知功能,按照歷史文獻資料“記異略?!钡奶攸c,把460多個極端年份、124個觀測站點和研究區域、12萬余條分級數據可視化表達在433幅地圖上,對不同區域、不同級別的旱澇事件分層設色并配有文字說明,簡要介紹該年份不同區域的降水情況、災害情形、社會影響及當年全國的降水分布格局,對推進中國區域極端旱澇時空演變規律的研究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華文明在五千年綿延不絕、生生不息中積累了對不同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深刻認知和豐富經驗。該圖集利用了《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等歷史地理學研究成果,揭示和再現了中世紀暖期以來中國季風區極端降水時空分布規律,為歷史、地理、氣象、農業、水利、生態等多學科交叉融合提供有力翔實的學術支撐,為全球變暖背景下防災減災、應急預警等工作提供權威客觀的科學參考,為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充分展現和彰顯著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
據介紹,該圖集得到了學界眾多知名專家的一致認可和大力推薦。大家一致認為,該圖集是歷史專題地圖的重要創新成果,也更加堅信中國歷史地理學可以對世界未來和人類命運作出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來源:自然資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