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生金?一起來了解林業碳匯
林業碳匯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林業碳匯具有以下特點:
林業碳匯
1、額外性。就是指林業項目實施相對于基線情景下,增加的額外碳匯量,也可以稱為林業項目減排量,等于項目活動下產生的碳匯量減去基線情景下的碳匯量。
2、項目必須具備“三可”。即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
3、非排他性。碳匯林與傳統林業的培養目標并不沖突,相反可以作為中長期林業項目的階段性目標來實施。
在進行碳匯量計量監測之前,需要厘清兩個概念。
林業碳匯與森林碳匯的區別
首先,森林碳匯是個自然過程,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只要有陽光,樹木就會進行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這個過程并不體現人的作用。因此,森林碳匯不能用來進行交易。
林業碳匯需要人類活動的參與。一般來說,林業碳匯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實現碳匯增加,一方面是通過植樹造林等方式,讓荒山荒地披上綠裝,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森林經營管理讓樹木生長得更加健康,從而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碳匯量。這部分增加的碳可以算作人類的勞動所得,可以進行交易。
可以看出森林碳匯和林業碳匯的主要區別在于人為參與。
舉個例子
某地有一片森林,自然狀態下每年的碳匯量為1萬噸。經過一些撫育間伐活動,樹木長得更加粗壯高大,每年的碳匯量達到了1.2萬噸,比自然狀態下多出了兩千噸。這多出的兩千噸就是林業碳匯,可以用來增加經濟效益。而自然狀態下的1萬噸就是森林碳匯,無法用來買賣。
森林碳儲量和碳匯量的區別
森林碳儲量與碳匯量的概念經常被混淆,經常有人把森林碳儲量說成碳匯量。實際上,森林碳儲量與碳匯量,兩者有一定關聯,但是兩者的概念和內涵并非一致,存在差異。
森林碳儲量是指截至某一個時點森林碳庫中所積累的碳量,是森林生態系統多年累積的結果。而碳匯量是指一年或一定時期內森林碳庫碳儲量的變化量,即增加量。
現有的森林碳儲量屬于存量,不能交易,碳匯量屬于流量,可以根據相應的規則進行交易。
由于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功能和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如何深刻地了解森林如何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成了社會公眾和業內人士、專業人員關注的問題。例如,社會公眾迫切想知道森林如何影響氣候變化,又如何受氣候變化影響,而專業人員迫切地想了解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背景下,用什么方法能夠準確地衡量和表述森林生態系統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功能,如何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公眾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科學問題。
那么該如何摸清家底,評估現有森林的碳匯能力呢?
先來看看碳匯監測評估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定標準
制定林草碳匯計量監測技術規程,研究主要樹種(組)的碳匯計量模型,建立和完善碳匯計量指標、方法、參數、模型和規程規范。
核資產
開展森林、濕地、草原生態系統碳庫專項調查(林業碳匯資源本底調查),摸清森林碳儲量現狀及滿足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的林業資源本底。
建體系
構建森林、濕地、草原生態系統碳匯調查監測評估技術體系和計量核算體系。
探索構建自然生態碳匯監測體系
碳匯監測評估解決方案
方案概述
通過拓森客碳匯監測儀對樣地樣木的胸徑、小氣候進行實時觀測,獲取單木及樣地蓄積量的數據,接入碳匯監測管理系統中,結合林業專題圖斑數據及樹種模型,統計、分析、評估森林的蓄積量和碳匯總量,構建碳匯監測的可視化管理平臺。
碳匯監測管理系統可接入海量監測終端,對監測樣地的林地、林種以及優勢樹種等信息數據進行系統化管理,實時監測樣地的蓄積量和樹木生長趨勢。
碳匯監測
利用物聯網技術、傳感器技術、微計算機技術,在傳統胸徑卡尺結構基礎上,增加了嵌入式處理器、容柵傳感器、無線通信等組件,可自動測量樹木胸徑并遠程傳輸數據,實現樹木胸徑的精準、無損、實時的長期測量,進行材積測算、碳匯評估。
碳匯監測管理系統
監測區管理
可接入海量監測終端設備,對樣木和樣地的材積、蓄積進行實時監測,動態評估樣地的蓄積量。
碳匯評估
基于樣地監測數據,結合樹種的生物量模型,進行樣地碳匯評估。疊加森林資源專題圖層,進行宏觀的碳匯監測與評估。
碳匯分析
從樹種結構、區域分布、時空等維度,基于碳匯評估數據分析區域的碳匯增長、總量和分布情況,為“雙碳”戰略決策分析提供數據支撐。
提升林業碳匯能力,不僅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還能通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帶來經濟效益,促進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實踐。
來源:鼎星生態監測